第113节(1 / 2)

方长庚只好说:“那你路上小心。”

宣子昂感激地笑笑:“大恩不言谢,改日再邀你出来酒楼一聚。”

方长庚不在意地挥挥手,用笑回应了他。

就在同时,任凭屋外寒风凛冽,贡院的内帘之内,考官们正满头大汗地批阅试卷,务必要在月底前选出三百张试卷,依次排名,同时决定这四千考生的命运。

第102章 出榜(上)

当二十位同考官将阅卷后选出的“荐卷”呈给副主考, 再由副主考通过后递给正主考批阅后, 三百份卷子已经全部选出来了。

然而接下来, 所有考官对于确定名次产生了分歧。

副主考官之一的傅鸿熙取出其中几份卷子:“今年第一场的卷子答得称得上优的寥寥无几, 剩下的只能矮子里头拔将军,不过这几份, 必定可以在前十之内。”

众人大都跟着点头, 魏昉接过那几份卷子,凝神看了半晌,翻到倒数第二份时微微一笑:“这几份卷子在四书和经文上答得不相伯仲,但策问明显是这份更胜一筹,倒像是——我那徒弟才有的手笔。”

魏昉年少成名,孤高自傲, 耳顺之年入内阁居大学士之位, 平时在昭武帝面前也什么都敢说,不怕触怒天子。按理以他的性格, 得知朝中死对头高渊使计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屡次不第, 早就该手捧宣子昂被黜落的卷子去向昭武帝讨公道去了, 但偏偏这帮人做事缜密,一次是在号舍抽签时做了手脚,将人安排在了臭号,以致宣子昂受了九天折磨, 作出的卷子不尽人意;一次是以宣子昂文章中有大逆不道之言, 有违天道圣训的理由把拿着卷子要求复审的宣子昂给驳回了, 这间接是讽刺魏昉这个老师教坏了学生。这么说其实也没错, 科举是用来选拔官员的,官场不是某些人展示个性的舞台,不该发表过多个人意见,尤其是在前几届有人故意另辟蹊径发表奇僻言论博人眼球被昭武帝训斥过以后,连考官们也不敢再录取那些“不踏实”的考生。

最后一次,宣子昂也放聪明了,知道只有先当上官才能一展拳脚,于是也不再固执己见,甘心随科场大流中规中矩地作文章。结果也是宣子昂点背,当时他母亲故去已有二十六个月,还没过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其实也只差了几天而已,以为没人会深究,没想到被人抓住漏洞,又因为昭武帝十分重视孝道,于是因为这个原因,宣子昂不但没有中试,还被禁了三次会考,就这样蹉跎了近二十年。

魏昉咽不下这口气,这回刻意出这么一道题,不得不说是有私心在的:既然敢讽刺我行事乖张奇僻,这回我就出道奇僻的题杀杀某些人的威风。

听完魏昉的话,其余人顿时一愣,面上都有些尴尬,心里也不约而同地“卧槽”了一声:这魏昉老儿还真敢说,也不怕有心人听见了拿这个做文章。

其实魏昉说不说都不影响他们认定这是一份优秀的卷子,点为会元也极有可能,但魏昉多嘴一提,反倒让他们不好做人,要是主张点这人为会元就像跟魏昉串通好了似的,要是放到后面几名,又显得不给魏昉面子。

于是这些考官都闷声不吭,另一位副主考刘杰良当作没听见魏昉的话,笑呵呵地说:“既然诸位都没什么意见,那就从这几份卷子中点会元吧!依魏老之见,谁更胜一筹?”

魏昉坐得稳如泰山,捋一把长须,略得意地说:“这三份卷子可列前三,会元就在这里面。”

众人一看,赫然有那份疑似宣子昂的卷子。

傅鸿熙私下与魏昉有交情,此刻不由得暗自盘算——这份卷子确实答得很好,就算皇上问起来也不必心虚,于是率先道:“这三位四书经文都答得不错,策问只有这位算得上尽善尽美,我认为此人可居会元。”

有人开了这个头,剩下的也纷纷附和,于是会元就暂时定下了。

很快,前八名的卷子已经一一排好名次,还差两位,却让众位考官犯了难。

其中一位同考官正是大理寺少卿梁培,想起自己经手的一份卷子,判语一题答得滴水不漏,显然十分精通大昭律法,算得上考生中数一数二的答卷。他上前取出那份卷子,发现第一场也答得不错,只是被放在四十名开外,除非殿试上能够得到皇上赏识,不然必定只能在二甲之外了,有些可惜。

“我倒觉得这份卷子不错,虽文藻修饰上有些捉襟见肘,但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简洁精练,挑不出别的毛病。而且看得出这位考生擅长律法,在进士科中可谓少见,放到昭法科也算优异,不如放到二甲之内吧。”

梁培本人少言寡语,几乎不涉足党派斗争,也是昭武帝明眼断人,看中他才能将他提拔到这个位置,是以虽然只是一个正四品官,但其他官员对他还有几分尊重,听到他推荐这份卷子的理由都善意地笑了笑,看过之后魏昉与几位副考官采纳了梁培的意见,将这份卷子点为第二十三名。

日夜不辍地排完名次,接下来还要看原卷的字迹如何,如果字迹潦草也是要黜落的,不过一般来说,经过前几场的考验,除非是考试时得了手抖的毛病,不然这入选的几百名考生都能写出一份端整的卷子。

梁培看到他推荐的那份原卷时,心里又微微赞叹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