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第一批从沈阳城调来换防的明军抵达了铁岭城,一共有五千人,领队的是镇辽总兵李如桢。
如果按照资历和官阶,李宏宇自然无法与李如桢相比,不过李宏宇在辽东的官职要高于李如桢,再加上他对李如柏和李志忠关照有加,又刚刚在铁岭打了一场大胜,故而李如桢自然不能再在他面前摆老资历,对李宏宇的态度显得比较客气,这对李如桢而言已经非常难得。
实际上,在铁岭之战尚未打响前,得知李如桢要来辽东担任镇辽总兵的消息后李如柏已经给李如桢写了一封信。
李如柏当然清楚自己这个三弟的性格,因此在信里让李如桢千万不要轻视李宏宇,虽然李宏宇年轻但并非池中之物,不仅年纪轻轻就夺得了状元而且又与皇家关系密切,他日成就不可估量,定当在朝堂之上身居高位。
况且,李宏宇替李如柏挡下了萨尔浒大战时“不战而逃”的罪责,对李如柏和李家有恩,故而应该值得李如桢敬重。
对于李宏宇,李如桢也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
原本,李如桢认为铁岭城完了一定会被后金军攻下,故而虽然汪可受和周永春再三催促他率军前去救援,但他还是磨磨蹭蹭地找理由推脱,即便率军上路一天也不过走了二三十里。
在李如桢看来铁岭已经是一座死城,这个时候派军前去救援的话不仅救不了铁岭城,而且还会被后金军吃掉白白葬送了明军的一支力量。
虽说李如桢没上过战场,但再怎么说也是将门之后,战场上的险峻形势他还是能看出来的,心中认为汪可受和周永春等人根本没顾忌将士们的死活只不过想要给朝廷一个交代而已,他可不希望自己就这么白白死在了战场上,自然不可能率军与后金军交战。
不过,就在李如桢率军行进到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忽然接到了李宏宇怕人传来的命令,让他带领部队返回沈阳城,准备好与铁岭驻军换防的事宜。
对于这个命令李如桢惊得目瞪口呆,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李宏宇原来没有去鸦鹊关,而是指挥了铁岭一战,在惊讶得同时暗中松了一口气,李宏宇的这道军令无形中给他解了围。
历史上,李如桢就是因为驰援铁岭不利被诸多言官弹劾,进而锒铛入狱。
可话又说回来了,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率五六万大军进攻铁岭,而辽东明军刚刚经历了萨尔浒大战的失利士气正低落,援兵也只抵达了一部分,以沈阳城当时的兵力前去驰援铁岭完全就是找死。
尤为重要的是,沈阳的兵力一旦被后金消灭,那么沈阳城也就陷入了险境,因此从战略上来说,弃铁岭保沈阳是一个明智之举,只不过由此一来无法向朝廷和万历皇帝交代。
故而,李如桢这个镇辽总兵自然背黑锅的最佳人选了,反正已经给李如桢下达了救援的命令而李如桢贻误战机导致铁岭丢失,不是李如桢的罪过是谁的罪。
再者说了,京城的文官自然要袒护辽东的文官了,武将出身的李如桢正好成为了他们的靶子,虽说李如桢有贪生怕死的念头但绝对不会像那些弹劾他的文官所说的那么不堪。
而且,从李如桢到崇祯年间被释放可以看出,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天启皇帝、崇祯皇帝都没有因为铁岭失守而迁怒于他、
毕竟以当时的情形而言铁岭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的,李如桢的入狱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开原和铁岭的失陷负责。
如果单单看结果的话,李如桢这个武官比杨镐要幸运的多,杨镐与李如桢的境况相似,为萨尔浒大战的失败背了黑锅,虽然安全度过了天启朝但在崇祯朝时被敌对的朝臣翻了旧账,落得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虽然李宏宇为两榜正科出身,但由于他性格豪爽,有着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和魄力,故而非常对李如桢的胃口。
故而,李如桢和李宏宇相处得非常愉快,一通酒喝下来醉醺醺的两人就开始称兄道弟,最后乱醉如泥的李如桢被人抬回了住处,他万万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李宏宇酒量竟然如此之大。
在铁岭城,最不愿意背井离乡的人自然就是李家的子弟,他们的祖坟和产业都在铁岭,可李宏宇实在没办法守住铁岭,他们不得不离开。
李如桢此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把李家宗族掌事的人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会,李家的子弟就开始手势行囊加入到迁徙的大军中去。
李宏宇在李如桢的陪同下去了李家的祖祠祭奠,还去拜祭了李成梁的衣冠墓,李成梁死时在京城,故而就葬在了京郊仰山之北,铁岭这边的墓里葬的是李成梁的衣冠,以陪伴李家的列祖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