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因势导利(2 / 2)

崇祯窃听系统 叫天 1733 字 8天前

崇祯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安南盟军誓师出征,分三路品字形,齐头并进,向明国云南府逼近。

…………

而此时,崇祯皇帝正在召见一大群文官。这些文官,是刚从内地赶来的,准备安排到安南作为地方官的。

云南这边改土归流,还有洞吾那边新设行省,对于官员的需求极大。加上条件比较艰苦,因此大都愿意到这些地方的官员,都是不如意的进士,但更多的是举人和秀才而已。

不过随着洞吾那边的消息传回内地,特别是阎应元一跃成为大明的封疆大吏,是为洞吾巡抚,这给了大明不少低级官员和不如意的官员一个非常大的震撼。

如果是在内地,就算是三甲进士,要熬到巡抚这一级的封疆大吏,不但要耗很多年的资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机遇才有可能。

但是,如果如今响应朝廷号召去了边境,虽然条件是苦了不少,可官途之路却会变得很宽。

当然了,虽然他们有的人明白,阎应元能一举成为洞吾巡抚,还有他的战功在的。可是,哪怕他们没有阎应元的本事,却也不会承认自己比一个典史差太多。

于是,崇祯皇帝来安南之前发出的旨意,就得到了很多官员的响应。据窃听系统中反馈回来的京师那边的信息综合看,已经有苗头,京师吏部那边侯官的官员,已经有为了来边境当官开始跑官了。

因此,这一次,站在崇祯皇帝面前的官员,秀才已经很少,大部分都是举人和进士级别了。另外,摆在御前的一份奏章,是吏部尚书诉苦的。说如今河套地区、辽东、朝鲜、云南、洞吾在前后短短的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官员,如今官员奇缺,明显不够用了。他担心如果长期用秀才为官的话,会影响地方民生,且对大明的科举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其实也已经考虑到了,因此,他就给吏部尚书并内阁和监国太子都发出了一份圣旨。

他决定开恩科,另外,要再重新开设唐宋时期的杂科,也就是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而不再只是进士而已。

另外,考试也不再只是经义,而是恢复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内容。最后,还要增开特制,也就是考自然学识。

他的这份旨意,其实是早就想发的。如今官员奇缺,就正好因势利导,把这份旨意发了出来。这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有唐宋前例可参考,再提出来也不算突兀。顺带着,把自然学识这一门学科,也真正地纳入其中,遇到的非议也会少。

在崇祯皇帝的下一步计划中,以后还就自然学识再进一步细化。从中分出很多科目。

如今开了这么多内容的科举之后,肯定会引发地方上对考试内容的分化研究,所成立的书院也不再只是以前的儒学。有这样的需求在,再成立公立学校推广基础教育,也能顺其自然。

这种先有需求,再具体去做的模式,要好过先去做,再有需求的步骤,不但阻力会小,而且学生也会知道为什么而学,自觉就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向去选择。

不得不说,对外开拓疆土,能带来的一系列的变化,因势利导,也是改变大明的一种方法。

此时,崇祯皇帝对于底下这些新来的官员,也提出了要求,让他们分散到云南各州府,先去学习地方官员的治理方式,有了经验之后,刚好安南也打下来了,他们也就能用到自己治理的州府上去。

对崇祯皇帝而言,他不希望安南这边,再出现大明开国前期的事情。派来的官员横征暴敛,把安南搞得民不聊生。安南作为大明向南洋扩张的跳板,是要当本土一样经营的。

云南省这边的改土归流,一直是崇祯皇帝自己在看着,地方官员做得好不好,他心中都有数。经过这边的学习观摩之后,相信安南那边的治理,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正当他把这些官员都打发走了之后,就有夜不收来禀告,说安南盟军已经往这边进发了。并且还把一些安南人散布的消息也一起禀告了。

对此,曹变蛟当即奏道:“陛下,此乃安南逆贼的诡计,只要我军最终能平定安南,这些流言便会不攻自破!”

“是啊,陛下。”黄得功也立刻奏道,“自古以来,打仗时候进进退退,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刚好临安府这边被沙定洲那逆贼祸害过,人口也不多,让他们随军撤退,其实也不是难事!”

“……”

面对众将的劝谏,崇祯皇帝不由得哈哈一笑。